近日,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安徽省学生联合会主办,共青团安徽科技学院委员会、共青团安徽财经大学委员会、共青团滁州委员会、安徽小岗干部学院、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村民委员会联合承办的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正式启动。经主办单位对申报材料的严格审阅,共遴选出全国各地82支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文化旅游与教育学院青年志愿服务队成功入选,并于7月21日奔赴小岗村参加为期五天的系列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发展,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与青春风采。

追溯改革本源,夯实精神基石
小岗村精神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精神象征,了解这一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不仅能让时代青年铭记改革的艰辛与勇气,更能为他们亲身参与当代改革注入“敢闯敢试、实干兴邦”的强大能量。
7月22日,队员们与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严金昌进行座谈。两位老人回忆,当年村民为摆脱贫困境况,冒风险按下红手印实行分田到户,那句“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顺口溜,道出了改革的朴素初衷。队员们还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与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观看情景剧《1978:十八个红手印》,多角度、多元化重温小岗村发展历程,了解沈浩同志推动村庄发展的事迹,深切感受当年敢闯敢试的热血与改革精神。

深耕实践沃土,探索振兴之道
作为改革模范地,小岗精神值得汲取。实践团队将理论与调研融合起来,到田间产业一线探寻振兴密码。7月23日凌晨五点,团队成员赴小岗村劳动实践基地体验分田到户,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基本涵义。午后走访电商孵化基地、葡萄园及盼盼食品工厂,了解“互联网+农业”模式、现代化灌溉技术及食品加工产业链,见证“农旅融合”带来的土地产出从“单一粮食”向“多元价值”延伸。

走访企业一线,聚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的根扎在基层、落在实处。实践团队在走访中发现,小岗村多主体协同发力,产业活力持续迸发:凤阳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规模化种植小麦、油菜,对接国企销售推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滁州市小岗村旅游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农业+工业+服务业”战略,推动红色旅游、研学等农文旅融合;现代化农机作业则让“科技兴农”实效尽显,为农民省力、让土地增产。与小岗村商会、党委办公室主任交流后,团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商会促合作的“抱团发展”模式聚起发展合力,“党建引领”在政策落实、矛盾调解中筑牢乡村稳定发展的根基。

凝聚青春力量,续写振兴新篇
实践期间,团队还实地走访了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明中都钟楼、安徽明锐新型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等,从历史古迹到现代企业,再到文化场馆,愈发印证了小岗村走出了一条历史底蕴与时代发展深度融合的振兴道路。
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在进行“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的小岗村之路”的报告时,不仅深入阐述了小岗村从率先实行大包干到探索农村改革新路径的发展历程,也结合自身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见闻感受,对青年人发挥才能本领,参与地方建设给予充分肯定,提出殷切希望。
从初识的破冰仪式到晚间的歌舞联谊,从热辣阳光下的田间地头到先进整饬的现代化工厂,每一位社会实践团队队员都收获了不一样的体验与感悟,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的多维内涵,大家表示,这次实践不仅拓宽了视野,增益了见闻,更激发了自己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与决心。团队指导老师宋晨昕认为,这次社会实践让青年学子深入了解了乡村振兴从“大包干”破冰到新时代多元发展的探索路径,认识到中国农村改革的艰辛历程与创新实践,也更加坚定了他们投身乡村振兴、服务“三农”发展的理想信念,同时,学院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展现了求真务实、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体现了齐心协力、团结友爱的良好风貌,圆满完成了社会实践任务。

七月的江淮大地,稻浪翻滚,绿意盎然。此次小岗村社会实践让青年学子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在交流中汲取力量,更在服务中明确方向。这份来自小岗村的精神馈赠,将激励他们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文化旅游与教育学院:周子彤 宋晨昕 审核:邱竹青 佘东)